從解散國會看以色列的政治體制

台灣在兩個多禮拜前剛結束眾所矚目的九合一選舉,而以色列可以說是相反。在柯文哲成功攻頂台北市市長的次兩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聯合政府分裂的情況下,宣布解散國會,提前選舉。而隨著這些日子來的以巴衝突的白熱化,更讓選舉添加了不少變數。

0022190fd34411dfa37d19

(上圖為總理納坦雅胡,圖片來自中國日報網)

在解散國會之前,以色列政府是藉由2013年1月22日的國會選舉產生而生。作為一個標準的內閣制國家,以色列藉由民眾投票選舉,決定共120席的國會席次,之後再根據政黨席次多寡,由席次過半者組成內閣政府。也就是說,有別於實行總統制的美國時常會發生的行政權、立法權分立在不同政黨手上,以色列的政府如實習內閣制的英國等相同,只要一個政黨能成功取得國會多數(也能夠說是立法權),就能同時獲得行政權。

然而,以色列與其他內閣制國家有幾個稍稍不同的地方。首先,以色列並不像其他國家仍會保有選舉候選人的機制,投票的對象僅有政黨,並沒有個人。其次,有一句笑話說「九個猶太人會有十種意見。」,再加上以色列的組成絕非僅只猶太人,完全可以想見以色列國內想法的分歧,這也使得一個情況出現了,那便是小黨制。由於理念或利益的分歧,以色列政黨叢生,光是擁有國會席次的政黨就高達12個之多,這個數字將近是台灣擁有國會席次的政黨數的3倍。

而政黨叢生帶來的選民選擇眾多,加上選民本身的理念也很分歧(實際有獲得選票的政黨高達32個),因此通常沒有任何政黨可以獲得過半席次,這個時候便是政黨合縱連橫的時機了。只要能夠與其他政黨聯合,獲得超過50%的席次,便可以組成聯合政府,入主內閣。而這件事情不一定會由席次最多的第一大黨完成,在2009年選舉中前進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卻未能組成聯合政府,反而由第二大黨聯合黨與其聯盟成功取得50%的席次,最終只能成為國會第一大反對黨,無緣執政。

而聯合政府其實是困擾以色列國民的一個問題。由於聯合政府步來就是不同政黨基於利益、理念所達成的短期結盟。而隨著時勢變化,搭配著以色列人分歧的想法、不畏不同意見的天性,這些聯合政府往往並不經久。因此即便國會的法定任期是四年,但幾乎每兩年,以色列都會在總理解散國會(聯合政府)下重新大選一次。

目前執政的聯合政府是總理納坦雅胡率領的聯合黨(擁有27席)、與總理交好的我們的家園黨(擁有11席)、2012年新成立的未來黨(擁有19席)等政黨所組成的。而上次選舉的背景同樣是解散國會、提早選舉(雖然僅提早9個月),原因則是總理納坦雅胡(在2013年選舉前他便是總理了)在面對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成為觀察員後,決定提前選舉以確立以色列人民的想法與意向。(當然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以其時的民調可以確定他能繼續執政,而這件事情也確實發生,即便他個人所在的政黨席次減少)

回到這次的國會選舉本身。這次的選舉產生的情況與上屆類似,都是面臨以巴局勢變化對於聯合政府造成影響,總理決定再次訴諸民意。面對2015年預算、以巴談和等情況,未來黨已逐漸與現行聯合內閣分歧。在之前提過的基本法法案上,更確定部分內閣分裂,納坦雅胡甚至直指擔任其財政部長,同時也是未來黨黨魁的,拉皮德意圖政變。也因此在確立猶太國家基本法被提出不到一個禮拜後,納坦雅胡便決定將一切訴諸大選。而此舉也讓當初看好未來黨能使政府立場趨向溫和者希望破裂。顯然以中立黨派自居,關心中產階級利益的未來黨未能弱化一向強調資本主義與猶太主義的聯合黨、我們的家園黨。

在國會通過解散國會後,大選確定將由2015年3月發生,並預計花費20億台幣舉辦。以目前的民調結果來看,納坦雅胡獲得個人第四個總理的任期機率並不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