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與否:以色列的族群(中)

上一篇的文章,我們談論到了以色列國內眾多的族群,但都著重在猶太人的部分。今天我們來看看以色列猶太人外的一面。而其中最重要的絕對就是阿拉伯人。

10382862_924099564273469_9080586069637351977_n

(上圖:特拉維夫的街景  攝影者:Jacky Lee)

如同理解猶太人的不同組成外,我們這裡也要去細究何謂阿拉伯人。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將是什麼是巴勒斯坦人,而什麼又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比較容易理解,在現在的社會通念下,指的是遠祖曾經在阿拉伯半島居住、使用阿拉伯語、信奉穆斯林的人。但巴勒斯坦就比較需要深究了。這個字本身的辭源其實是希伯來文對於腓尼基人的稱呼,而腓尼基人便是3500年前從地中海入侵今日以色列地區的人,他們甚至比猶太人早來到此地。也因此這個詞後來轉化成為了地區的名詞,指稱的是北至黎巴嫩,南至埃及的沿海地區。

4d47d961c1be6e09c76af60e9cc899cb

(上圖:以色列內部各地區示意圖 資料來源:平民維基)

儘管巴勒斯坦的辭源來自於希伯來文,卻指稱的不是猶太人。且隨著歲月演進,這個詞也逐漸被轉化,並引入了拉丁文。隨著羅馬帝國鎮壓猶太人,試圖消彌此地猶太省的稱呼,於是巴勒斯坦省取代了猶太省,從此地中海以東至紅海、死海一帶都被泛稱著巴勒斯坦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仍是如此。而隨著這千年來的變動與猶太人的離去,不論是這個地區,還是這個名詞都逐漸脫去他的猶太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伊斯蘭的文化。

但如今被視為巴勒斯坦的只有巴勒斯坦國的範疇,也就是西岸與加薩地區。這關鍵便是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段時間。彼時此地的託管者英國、聯合國以及當地的阿拉伯與猶太居住者試圖對於日益增加的人口(主要來自於歐洲的猶太人)與雙方白熱化的衝突找出解決方案。最後在1948年以色列基於英國託管結束與聯合國決議方案建國,但基於對於聯合國決議中的土地劃分的不滿(阿拉伯人人數較多,而卻擁有比較少的土地),阿拉伯方並不認同以色列的建國,而周遭的阿拉伯國家更依此展開了第一次的中東戰爭。在這次的戰爭中,大批的阿拉伯人逃離家園,成為難民。這批難民在聯合國的估計中有高達71萬多人,而阿拉伯世界也給予這次事件一個專有名詞النكبة‎,意指「大離散」。

IMG_5812

(上圖:Hebron的巴勒斯坦男孩們)

今天我們口中的「巴勒斯坦人」便在大離散後產生了。他們有兩種,剛剛提到的71萬多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隨著歲月繁衍。一種巴勒斯坦人是還留在西岸、加薩地區,另一種就是已經遠離家園、散居各國的巴勒斯坦人。那些仍然留在現今以色列地區的阿拉伯人們,他們取得了以色列公民身份,因此不論他們的自身認同為何,他們在法律上應該被視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這也是為什麼在談論以色列的族群時,我們會需要分成阿拉伯人與巴勒斯坦人來看。但也有人相信基於聯合國成立一個猶太國、一個阿拉伯國的原則,那些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也該算在巴勒斯坦中。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佔了以色列16.5%的人口。而他們也擁有了自己的政黨,分別是聯合阿拉伯名單、阿拉伯運動復興、巴拉德黨、阿拉伯民主黨,他們在國會中擁有120席中的8席。他們大多以維護以色列內阿拉伯人權益為主要訴求,只是可能會有其他細微路線上的差別。例如聯合阿拉伯名單強調伊斯蘭主義,阿拉伯運動復興反對錫安主義,巴拉德黨則是強調阿拉伯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

在筆者認識的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中,即便擁有著以色列公民的身份,並且在以色列長大、求學、經商,但是他們始終未忘懷過巴勒斯坦的同胞。他們堅信著巴勒斯坦國的存在與其動向,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拿撒勒、耶路撒冷舊城內都可見的巴勒斯坦國旗。他們也會在課程中相關的討論中表現出他們的聲音,就好像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法學院也有阿拉伯籍教授開設的相關課程。表面上的他們生活似乎與一般猶太人並無差別,但是現實上他們面對的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友善的社會。就好像立國原則上的猶太原則,對於同樣是國民的他們,實在是一大憂患。這也使得有些阿拉伯人並不那樣相信民主,在這個多數決的社會,他們永遠會是較微弱的那個聲音。

1378818_606653662706444_2125832224_n

(上圖:以色列的阿拉伯模特兒Karin Marjieh。從這張照片在反思娜塔莉波曼等猶太裔女星,其實並沒有辦法感受到阿拉伯與猶太人之間的差異。)

在台灣的我們時常會好奇到底純粹在外觀上是否可以知道一個人是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但事實上是無法的,除非他們穿著了傳統服飾。而基因上也解釋了這個現象,因為其實猶太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都好,但他們的基因碼是非常接近的。當想到這些,再反去看那些因為立法、決議而特別強調的文化差異,不禁有些感慨。也對於一個地方是否多元,僅從族群多寡而看是否足夠,也有了不同的反思。

發表留言